history 非虚构
以史为鉴 Viešas
Sukūrė ir kuruoja 江(阅读引用版)
-
本文依据家谱的人口信息,通过构建虚拟的家族支脉,考察了清代两百余年间家族支永的繁衍状况。结果显示,仅有13.61%的人在经历了两百余年的生存竞争后,能够拥有自己的后代,而其他大多数都已绝嗣,传嗣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
-
穿墙透壁: 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 李乾朗 (古典中国)
《穿墙透壁剖视中国经典古建筑》是2009年10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乾朗。本书是作者二十年来对中国古建筑考察的心得总结。 本书涵盖神灵殿堂、帝王国度、众生居所三个主要面向、十六大类建筑,深入探索五十一座经典个案。时间由秦汉以迄明清,空间遍布中华大地。无论是尺度宏大的宫殿寺院、因地制宜的民居,或是亭台水榭著名园林,还有体现藏传佛教精神的喇嘛寺、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唤拜塔等,作者皆以最能彰显各个古建筑特色的剖视彩图,加上实景摄影图像与特色导览,引领读者进入时光隧道,甚至穿墙破壁,领略古代匠师高超的工艺技术,体验每一座古建筑令人惊艳的空间美感。在经典个案之后,另有同类型其他实例的介绍与比较;而“延伸议题”则以简练的文字、精细的手绘线图与大量的摄影图片,归纳整理中国古建筑之基本欣赏知识。最后并附中国古建筑常见术语词解。
-
剑桥科幻文学史 Farah Mendlesohn, Edward James (科幻文学馆, #26)
爱德华·詹姆斯、法拉·门德尔松主编的《剑桥科幻文学史》分为历史篇、批判方法及科幻分支流派和主题三部分。
第一部分在介绍了科幻的特点之后,主要追溯了从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直到现在的科幻发展历史,其中包括电影、电视等相关章节。
第二部分介绍了研究科幻的四种主要批判方法,它们的理论基础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和酷儿理论。
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介绍了科幻的各种主题及其分支流派,包括科幻与生命科学、硬科幻、太空歌剧、历史演义小说、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等。
-
美国命悬一线:挺过去,是霸主崛起,否则就是分崩离析。——这就是1942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华盛顿的起床号》讲述的故事。 1860年,美国首都正在散乱扩张。这里破碎又肮脏,爱国与叛国激烈相争,而很快要将举国卷入血海的不同政治路线更将其彻底撕裂。这座混乱而腐败的年轻城市中到处是好战的国会议员、谋叛的阴谋家和心比天高的妓女。志愿军士兵从国会大厦穹顶晃出,刺客在大道上阔步,而亚伯拉罕·林肯则在联邦迈向战争的时候全力捍卫自己作为总统的合法性。
《华盛顿的起床号》中的焦点是内战期间华盛顿的日常政治,以及火烧眉毛的诸般要务。从横七竖八堆满街道的尸体散发的恶臭,到玛丽·林肯晚礼服上的开领花边,玛格丽特·利奇以亲切而迷人的细节写活了这座城市和其中那些名震后世的大人物——亚伯拉罕·林肯、杰斐逊·戴维斯、罗伯特·李、威廉·西华德以及玛丽·苏拉特。 利奇的这部经典杰作至今被公认为既是令人叹服的学术成就,又是一部罕见的引人入胜的历史著作。
-
北京的人力车夫 David Strand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
-
未竟之业: 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David Strand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在这部关于民国初年历史的力作中,作者史谦德巧妙地抓住了当时“每天必开会,开会必演说”的现象,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思考了辛亥革命的成败问题。作者以1912年8月25日湖广会馆演讲台上的风波为枢纽,分别追溯了唐群英、陆徵祥等人的政治生命。他们的身份、地位、际遇并不相同,但共同的一点是,演说在他们的政治活动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新生的民国陷于运转不良的困境,演说本身及其带来的反响也可能有种种问题,但政治领袖对民意基础的依赖与日俱增,国民成为政治权威的来源,说明共和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辛亥革命并没有失败,只是在当时尚未完成。